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649章 (第3/3页)
最后能够决定是否中第的,就只有主考官裴冕一个人了。 除此之外,只要是进入第二轮的考卷,就算是没送到主考官的面前,主考官也有权从黜落的卷子里提出来。 这也是为什么考生在参加科举之前要行卷的原因,如果能在主考官心中留下印象,即使没有过第二轮,那也能够被主考官将考卷捞出来,多一次中举的机会。 裴冕交代了一下诗赋考试的要点,将贴经考试的题目下发之后,咳嗽了一声说道: “本次科举,是陛下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,实务策的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。” 在场的同考官和阅卷官全部跪下来,只听到裴冕说道: “陛下说了,这一次科举,诗赋和贴经的标准可以放的低一些,最重要的还是实务策的部分,朝廷要选拔一批能通实务的人才。” 裴冕清了清嗓子说道:“本次实务策的题目是——‘文质再而复’。” 第四百四十八章 释题 大唐的科举考试,还没有发展到后世明清那种变态的地步。 王成伟报名参加的是进士科的考试,贡院门口的兵丁只是认真的搜查了一下的身体,确认他所携带的笔墨纸砚没有问题,然后就放他进了贡院。 大唐是科举制度的初创阶段,科举考试虽然已经是上下关注的大事,但是依然有很多的高级官员不是走的科举这条路。 大唐有三分之一的宰相是进士出身,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宰相不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。 如今的科举考试,还没有像后世明清那样,成为普通人阶级跨越的唯一通道,换句话说还没有卷到那个地步。 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很粗糙的,不仅仅场外cao作因素很多,场内作弊也在不断的发展中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