宦官之后_宦官之后 第7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宦官之后 第77节 (第3/8页)

尽忠的夺情确实有些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前面说了,武将只需要丁忧百日,前线将领彻底不需要,在有些朝代甚至还有“武官不丁”的默认规则。这是由武官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,不管是边防还是各地驻军,临阵换将都容易引起不可控的后果。

    哪怕是先帝,在当年大启与蛮族持久性的战役中,也是不敢随随便便插手军队上的改制的。也因此,大启的武官一直都有一套有别于文官的系统。

    而杨尽忠当年钻的就是这个空子。

    他在父亲病重后,就提前走位,秘密奏请了先帝,由先帝下旨,授予了杨尽忠兼任一个郎中令的虚衔。

    这在朝堂上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,毕竟郎官这个位置说显眼不显眼,说重要不重要的。在大启之前的王朝,这位置倒是挺重要的,属于九卿之一,但人数最多的时候可达千数。到了大启,郎官已经被彻底边缘化,成为了帝王的侍从官。

    但这个职位有个极大的特色——它是文武同官。

    事实上,有些朝代是不分文官和武官的,两个集团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,但有些朝代则不然。大启之前的那个王朝就是前者,大启则是后者。但大启也只是对比较高的官位进行了明确的区分,小一些的品级或者地方上的官员依旧有文官兼职武官的情况,甚至有些官职本身就既是文官又是武官。

    杨尽忠兼任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小的官职。在他的父亲去世后,这个职位才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惊人作用,他帮助杨尽忠以武官的身份被夺情。

    当时又恰好在战时,杨尽忠只是跟着押运粮草的车队去督了一回军,甚至都没有真的走到北疆边防,就连百日的丁忧都被一并免去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钻空子,在当时的朝野上下自然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对浪潮,舆论一次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