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疆臣。_第三百八十七章 焦循再次出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百八十七章 焦循再次出山 (第5/6页)

藏,只是无人问津,尚属遗憾。既然伯元又回来了,这焦山寺之事,可否相助一二?”

    “哈哈,灵隐书藏之后,再建一座‘焦山书藏’,这不是有利于全江苏读书人的善举吗?”阮元自也毫不犹豫,对各人道:“正好年末之际,我漕署并无要事,到了那个时候,我也亲赴焦山寺一趟,跟住持详加商议,就把这‘焦山书藏’给他建出来!若是需要捐些书籍,我这也告诉杨叔他们,在扬州就帮我备好,这样书藏兴立,或许有个一年半载的工夫,也就要成了呢。”

    “好,既然这些事都已经定下来了,那这一趟淮安,我和郑堂也要开始做准备了。”焦循和江藩对视之后,也一同笑了起来,就这样,阮元的淮安漕督幕府,也渐渐出现了雏形。

    阮元这日便在雕菰楼住了一晚,次日便即回归淮安,继续清查盘粮厅、漕储道、漕河道等处账目。这一日淮安督署之中,竟来了一位贵客,原来这时松筠南下治水,正好北上路过淮安,便即来到阮元府中,与他饮茶谈天。松筠这时也在军机处补任了军机大臣,可军机处内他并无要事,反而经常被嘉庆外派治水、视察,这一年松筠先是带了七十户宗室北上,将他们安置在盛京东郊,又到了朝阳、赤峰等口外四县清察耕牧土地,紧接着到了安徽查看水情,一年下来,却也甚是辛劳。

    嘉庆中叶,八旗人口日渐增长,不少底层旗人,已经出现了衣食不给之窘境,甚至少数宗室供应也日渐稀薄。嘉庆无奈之下,也只好对宗室进行调整,两年前便已在盛京筑房,这次也选了宗室中七十户四百余口人,强令他们一律迁移回到盛京。至于寻常八旗,嘉庆也考虑到即便让他们耕种为生,也总胜过无事可做而忍饥挨饿,这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