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[历史直播] 第47节 (第1/7页)
想到这里,他又摇摇头:“美则美矣,可惜六义俱缺。” 这么看感觉也比不上我的诗啊! 白居易又开始不平了。 与他不同的是,明清两代的文人对这篇文章的接受度就高多了。 刚刚还因为舞到正主面前而社死的冯梦龙读完之后,眼前就是一亮。 因为爱极歌妓候慧卿,他多行走于姑苏茶楼酒馆之间,逐渐地便对民间偏什熟悉了起来。民间风情泼辣质朴,所爱俱是俚俗之辞,却隐然有活泼风致,与时下道学家宣扬的板滞文章截然不同。自己惯读的诗文,竟是难以承载这种鲜活之气! 他一边惊讶,一边尝试着运用民间谚语来著书,而此时水镜上展示的文章,相较起来竟更加晓易!他迅速作出判断: “这种行文既可迅速流传于市井,又隐有雅韵,暗合文士之心,倒是极为适合写话本!” 话说回来,后世既有如此语言,他们的文士写不写话本子啊! 清朝。 曹雪芹一边品味一边频频点头:“这些文字通畅易懂又蕴含诗意,虽与古不同,却不失为好言语,足可借鉴!” 书斋中的蒲松龄亦是颇感兴趣:“既有传奇、诗赋的风致,又有宋元、前明话本之俚俗,后世文学风气颇新!” 和冯梦龙一样,曹雪芹与蒲松龄二人也不约而同想到这种语言在小说创作上的优势,纷纷拿出纸笔,将水镜上的文字抄录下来,预备结束后再精研深味,借鉴一二。 【大家应该读完了,我们一起来看。这篇文章给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?多数人可能会回答,美。 的确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